杨文苑,1915年出生于漳州城西门外院内社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13岁时就到漳州城内闯荡谋生,先在香港路双门顶“探花尚书”牌坊西侧骑楼下一商铺“褚园记杂货店”当“狮仔工”(徒工),他“急计”(勤快),办事精明能干,深得“头家”赏识,是周边商家公认的“狮仔工叫绍”(徒工的材料)。
有一天,双门顶附近府口天益寿药店陈老板见杨文苑从药店门口经过,招呼他进店交谈,问他在“褚园记”当徒工的薪酬多少?陈老板以三、四倍薪酬要他离开“褚园记”到“天益寿”当徒工。杨文苑不为高额薪资所动,婉言谢绝陈老板的聘请。过后,此消息被“褚园记”老板得悉,对杨文苑有情有义的“囝仔款”赞赏有加。
杨文苑的“做人”(为人处世),在他以后漫长的经商生涯中,深受人们的称赞。1965年,他的大儿子龙师毕业后,分配到漳州郊区北斗中心小学任教,当地一位高龄老者打听到他是双门顶“苑仔”的儿子,有次路上遇见他,对杨文苑的“人款”(人品)赞不绝口,说:“你父亲‘苑仔’是‘好家人囝儿’(意为:正规家庭教出的好孩子)。
20岁时,杨文苑独当一面在双门顶北端东侧(现香港路198号)拐弯处(俗称:双门顶三角印仔)、府口一店铺(现台湾路153号)开设经营“绵苑百货商行”。商号“绵苑”,意为:绵长久远,“远”与“苑”谐音,把自己的名字“文苑”的“苑”嵌入商号内,坊间俗称:双门顶三角印仔“苑仔杂货店”。
杨文苑凭借“笃守诚信、以人为善、童叟无欺”的经营理念,“苑仔杂货店”生意越做越大,发展至经营百货批发。现香港路北端、台湾路134号三层楼就是旧时绵苑百货商行的批发仓库所在,并成为夜明牌电池闽西南总经销。
1952年,在党和政府保护工商业、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感召下,杨文苑萌生发展家庭针织业思路,批量生产纱衫、背心。于是,他到上海购置针织机器设备,发展绵苑百货商行的家庭手工业。大多家庭成员都参与生产劳动,忙得不亦乐乎!当时,生产的纱衫、背心右下角都烫印上水仙花牌商标,并标明“绵苑百货商行家庭工业出品,xⅹ支纱”。1955年手工业合作化时,市内几家私人针织作坊走上合作化道路。
杨文苑是漳州市针织业的入股大户,而且机器新,设备齐全。新成立漳州市针织厂的厂址最初设在振成巷与青年路交接处西侧张家。1958年,市针织厂发展为地方国营,厂址搬至新华东大井巷;20世纪六十年代初,搬至文化街浸水埕,文革结束后的1979年厂址搬往市区西郊金峰亭市毛纺厂对面。20世纪九十年代初,因企业改制而倒闲。
据了解厂史的留守人员说:要谈起针织厂的厂史,当然要提及杨文苑一家,他投入的机器设备最新最齐全,又是大股东,难怪坊间至今仍有流传有“市针织厂是杨家开办的”的说法。
解放后,杨文苑拥护新政府,抗美援朝时期,他带头参加捐献飞机大炮的活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他踊跃认购建设公债。他是当时市百货行业的代表人物,时任漳州市百货同业公会主委、市工商联常委。1955年,正值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前夕,杨文苑被任命为漳州市百货公司(筹备处)副董事长。
当时,杨文苑代表百货公司与龙溪专区建筑公司(省七建前身)签订“百货大楼建筑合同”。百货大楼自1956年上半年破土动工至1957年年底竣工,杨文苑日夜守在施工现场,见证了百货大楼建筑的全过程。
公私合营前,时任漳州市副市长、市工商联主委蔡竹禅为团长的漳州市工商界代表团赴福州参加福建省工商联召开的会议,杨文苑是该代表团的成员之一。会上,蔡竹禅主委代表漳州市工商界就迎接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发表专题演讲,演讲中专门提到杨文苑一家时说,杨文苑开始时对党的政策不了解,思想顾虑重重,经深入学习后,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积极配合清产核资工作组,主动上交财产。(详见当年省工商联会刊刊载的蔡竹禅讲话全文)。
在漳州市工商界向政府申请公私合营的名单中,杨文苑名列前茅。获准后,成为漳州市百货行业首个公私合营工商户(详见市工商联关于对私改造的档案材料)。杨文苑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带动市百货行业各商户加快实行公私合营的步伐。杨文苑的进步表现,在市工商界引起热烈的反响,市工商联组织报喜队敲锣打鼓到杨文苑家报喜,并给杨文苑戴上大红花,以示祝贺!
杨文苑的表现也得到政府的肯定和认可。1956年公私合营后,他被任命为漳州市百货公司副经理(国家干部、行政21级),(详见龙溪专员公署副专员陈文平签发的任命书)。从1953年漳州市第一届人代会至1965年市第六届人代会,杨文苑当选历届人民代表(详见杨文苑《人民代表当选书》),同时是历届政协常委(详见市政协文史资料)。公私合营后不久,杨文苑又从家里原来藏在水井中的两担银元上交政府,这一进步事迹在当时的《福建日报》有专门报道,在市工商界中引起王不小的轰动。
杨文苑紧跟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1958年,杨文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成为漳州市首批下放干部。在敲锣打鼓、鞭炮声不绝于耳的欢送人群中,胸带大红花,奔赴南靖永溪,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并帮农民兄弟做了不少好事。他的先进事迹在当时的《漳州报》(《闽南日报》前身)有过专题报道。下放时间虽只短短半年,却与农民兄弟结下深厚情谊。回漳后,仍与农民兄弟保持联系、经常往来。
20世纪六十年代初的“瓜菜代”,杨文苑带领单位职工到漳州郊区石亭南山开办农场,那些年春节前夕,他都要组织职工送肥到农村,支援农业开门红,过革命化春节。
1971年8月,杨文苑积极响应伟大领袖关于“干部下放……,是一个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的号召,奔赴诏安万石溪建设农场万石溪作业区,成为一名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队员,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协助当地搞好“抓革命、促生产”。
1975年国庆前夕,杨文苑接到中共龙溪地委统战部发来的关于在市区华侨大厦四楼召开国庆座谈会的请柬,请柬抬头称:爱国民主人士杨文苑先生。
1976年,杨文苑从市百货公司岗位上退休。退休后,他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并常以此自勉。他发挥余热,积极参加市工商联的各种公益活动,特别是在筹建市工商联咨询服务部的过程中,起早摸黒,废寝忘食,从办理工商执照至税务登记,从人员组建到规章制度的制定,他都身体力行,事必躬亲,处处留下他忙碌的身影和洒下的汗水。
1985年初,杨文苑因劳累过度,积劳成疾,病倒在床。在龙溪专区医院(市医院前身)干部病房住院治疗期间,市工商联老领导林杏雨(1957年曾任漳州市副市长),陈松年(时任市工商联副秘书长、彭冲的舅仔)和工商界人士纷纷前往看望,但终因医治无效,于1985年6月30日与世长辞。